从“人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人”,在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的过程中,我市以大数据为抓手,全面建立起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,让符合救助条件的群体得到及时有效救助,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
不久前,市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发现,筠阳街道排查到左桥村居民刘桃因罹患疾病医疗支出流水较大,医疗总费用达近8万元,个人自付超过3万元。根据入户调查核实情况,当地民政部门自今年5月起对其开展最低生活保障救助,同时积极对接专项救助。
救助对象家属刘沙沙激动地说道:“民政部门主动与我们对接,对我们的帮扶非常大,有了这些帮扶 ,我们压力小了,对接下来的治疗也更有信心。”
近年来,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作用,与卫健、医保、教育、人社、乡村振兴等部门建立起社会救助数据共享机制,着力打造社会救助预警格局。同时,明确职责分工,实行网格化管理,推动民政社会救助协理员在辖区内开展实时上门核实服务,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到兜底保障范围,给予精准救助帮扶。

高安市民政局低保股股长夏永芳说道:“我们将获取到的医疗、教育、因灾等部门救助数据导入‘数字民政’系统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会自动对有潜在困难的对象生成预警名单,我们会及时组织对预警出来的名单进行线下摸底排查,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低保、特困、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。”
今年以来,我市依托“大数据”推送、“铁脚板”核实工作模式,主动排查3600余残疾对象,纳入农村低保157人,城镇低保35人。对因病返贫家庭纳入农村低保255人,纳入城镇低保2人,纳入特困2人,做到应保尽保。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工作,使困难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,不断织密织牢困难群众保障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