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生态环境质量
(一)水环境质量状况
我市共有7个相关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,国控断面1个,省控断面1个,宜春市控断面2个;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(省控)监测断面3个。1-4月,国控断面青州村、省控断面皮家组和市控断面肖江蜀潭、牛李组监测项目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(GB3838-2002)中Ⅲ类水质标准,全市水质综合指数同比提升20.79%,水质好转位列全省第三位。城区集中饮用水水源地3个水厂水质达标率均为100%。
(二)空气环境质量状况
1-4月,我市城区PM2.5浓度均值是37ug/m3,全省排名第80名。优良天数117天,优良率为97.5%,全省排名48名,优良率提升3.1个百分点,同比空气质量略有改善。
(三)土壤环境质量状况
今年以来,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准入管理,已完成全市9个地块准入场地调查和专家评审工作;全面贯彻落实《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》,正在开展对7个乡镇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补给区划定工作,有效保障我市地下饮用水安全;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,已完成1处农村黑臭水体提标治理;规范危险废物管理,已完成全市涉危企业危废管理计划(2023年度)申报和审批69家,确定高安市县级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19家。
二
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
对标精准、科学、依法治污,我市持续加大环保设施投入,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,始终坚持“严”的基调、“绿”的旋律,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,严格生态环境准入,加快生态示范创建,多措并举、多头并进,生态环境监控网络不断完善,环境监管能力稳步提升。
(一)推进蓝天保卫战。一是依托大气环保管家,科学精准治污。依托大气环保管家的专业性,借助无人机、走航车等先进设备开展现场污染源排查,发现问题实时交办,已交办的65个问题,已基本整改到位。二是充分发挥大气专委会统筹协调作用。大气专委办持续开展“一周一调度,一月一通报”工作。为全面抓实抓细各项大气污染防治举措,大气专委办对各相关单位落实《高安市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方案》情况进行“一周一调度,一月一通报”,督促相关单位履职尽责。三是积极应对突发污染天气。今年以来,我市遭遇5轮次大气污染过程,经与各单位协同管控,开展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巡查,我市成功保住6个优良天,稳住了空气优良率。
(二)推进碧水保卫战。一是保障饮用水安全。对锦江、上游水库、碧山水库等饮用水源地开展水质安全巡查,在日常巡检期间,强化巡查与监测频次,保障市民饮水安全。二是重点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建设,2022年,我市列入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25项,总投资2.3亿元,年度计划投资1.5亿元。其中,新建项目23项,开工22项;续建项目2项,全部复工;开复工率96%。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0.8亿元,完成投资率53%。三是对高安市锦河、肖江流域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,建立全市入河排污口清单,精准治污,科学治污。
(三)推进净土保卫战。一是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。继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,已制定印发《2023年高安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》,组织14个乡镇分管领导召开了1次现场推进会。二是开展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。田南桥顶山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完成初步验收及评估工作,现已移出管控修复名录。目前,全市有污染地块1处,即大城镇胜欣污染地块,该地块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技术方案的实施正在稳步推进中。三是确保危险废物得到规范利用和处置。制定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要点,加强对鼎源再生资源、高鑫环保等企业的监管,开展严厉打击废机油、废铅蓄电池非法收集、转移、贮存、处置专项行动,积极推动瑞博环保等小微产废企业集中收集试点建设工作。
三
下一步工作打算
一是强化统筹调度能力。进一步发挥好市环委办、市整改办的驻地优势,深入落实统筹协调、调度督导职责,压紧压实职能部门环保责任,全力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。
二是统筹谋划水污染治理。利用水环保管家对高安水环境进行全面体检,组织技术人员集中开展系统调查和全面摸排,充分利用现场排查和历史监测数据,框定水环境管理的重点区域,明确水环境管理的总体思路,按照《高安市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方案》,重点督查城南污水处理厂和水系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项目优先实施。
三是坚决落实水环境管理制度。一是坚决执行问题交办制,技术团队发现的问题不落实等于是做无用功,按照《高安市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管理办法》,落实好“发现问题—交办问题—整改问题”的闭环管理制度。二是贯彻水治理项目督察制。利用《高安市水环境质量考核办法》,做好对列入《高安市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方案》的29个重点工程项目和11个管理类项目的督查,根据月度督查清单进行现场督查,形成督查材料并及时向市委、市政府报告。
四是有效应对臭氧、颗粒物污染天气。一旦出现污染天气与不利扩散的气象因素时,及时启动污染天气应急预案,有效应对污染天气,确保优良空气质量,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。
五是大力开展“减排”“降碳”行动。降低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,推动能源清洁化替代。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,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,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。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推进建材、碳酸钙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。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。
六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。加快推进全市14个乡镇20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,力争9月底全面竣工。
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