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>政务公开>政府信息公开>法定主动公开内容>重点领域信息公开>社会公益事业与重点民生领域>医疗卫生

【医疗卫生】社会共治,终结艾滋,共享健康 | 第37个“世界艾滋病日”

访问量:

关联稿件:

世界艾滋病日


社会共治 终结艾滋 共享健康



图片


图片

   2024年12月1日,是第37个“世界艾滋病日”,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为“社会共治,终结艾滋,共享健康”。这一主题的提出,旨在号召政府、部门、单位、个人等各方行动起来,共同担起防艾责任,昂首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,形成强大合力,共建健康中国,共享健康成果。

图片




一、艾滋病是什么?


图片

    艾滋病,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(AIDS),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入侵人体后引起的严重传染病。它具有传播迅速、发病缓慢、病死率高的特点,病人及HIV携带者都是传染源,人群普遍易感。




二、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






图片






图片








1.血液传播:通过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,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、针灸、拔牙、穿耳、纹眉等侵入人体的器械,共用注射器,特别是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、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,都可能引起艾滋病病毒的传播。

2.性途径传播:这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。在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前提下,与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同性或异性发生性交,并伴有体液的交换,都会大大增加感染的风险。目前,全球2/3以上的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而感染的。

3.母婴传播:也称围产期传播,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、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。可通过胎盘,或分娩时通过产道,也可通过哺乳传染。




三、艾滋病的预防 

图片


图片

图片

1.预防经血液传播:严禁吸毒,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;不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,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;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、剃须刀、刮脸刀等个人用品;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体液接触,切断其传播途径。

2.预防经性途径传播:洁身自爱、谨慎交友,避免发生高危性行为;拒绝接受陌生人给予的烟、饮料等,防止其中可能隐藏新型毒品等成瘾物;坚持每次发生性行为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,降低感染艾滋病风险。

3.艾滋病暴露后预防: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,如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感染状况不明者发生体液交换行为,及早(不超过72小时)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,降低感染风险。暴露后预防应当在发生疑似感染行为后的72小时之内服用阻断药,服药越早,阻断效果越好。




四、感染艾滋病的症状






图片






图片








1.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、流感,全身疲劳无力、食欲减退、发热等。

2.中期随着病情加重,皮肤、粘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,出现单纯疱疹、带状疱疹、紫斑、血疱、淤血疱等。

3.后期病毒渐渐侵犯内脏器官,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,可长达3~4个月。





五、哪些行为不传播艾滋病病毒






图片






图片








咳嗽、打喷嚏、谈话、蚊虫叮咬、共同进餐、同住、同用一个浴池、坐便器、公共场所的一般接触、接触纸币、硬币、票证、礼节性亲吻、拥抱、握手等不会传播艾滋病。






    艾滋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,让我们携手共进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社会共治,终结艾滋,共享健康”的主题,共同守护健康未来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目标而奋斗!

附件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返回顶部关闭本页